8月13日,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检察院的院子里,“检察官妈妈”和来自康其镇墩艾日克村中心小学的孩子们,在欢声笑语中一起踢着毽子。阳光下的笑脸,传递着像亲人一样的关爱。 本报记者闫昭摄
被问到长大后想做什么时,小古丽眼睛亮亮的,没有丝毫犹豫地说:“做像‘检察官妈妈’那样的人!”
古丽口中的“检察官妈妈”,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检察院女检察官组成的志愿团队。
近日,记者随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“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巡礼·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”媒体采访团来到拜城县,聆听了一个暖心的故事。
2005年5月,拜城县检察院检察官在墩艾日克村开展帮扶工作时了解到,一些女童因家庭困难、变故等原因,变得敏感脆弱,有的甚至旷课、辍学。
为了帮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,拜城县检察院成立了“检察官妈妈”志愿服务团队,由一名女检察官结对帮扶一名墩艾日克村小学困难女童,组成“一帮一”结对子,为她们提供物质支持、家庭教育与亲情陪伴。
谁也没有想到,这一帮,就是二十年。从2005年至今,“检察官妈妈”团队已帮扶墩艾日克村小学43名女童,团队成员也从最初的6名检察官发展成如今的18名检察官。
2006年,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阿迪拉·艾尔肯因家庭经济困难陷入“至暗时刻”。她告诉记者,是“检察官妈妈”的持续帮助让她顺利完成学业,后来她进入和田师范学院学习,如今已成为一名数学老师。“她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的生命。”阿迪拉·艾尔肯动情地说。
二十年来,“检察官妈妈”团队怀揣着对未成年人的赤诚关爱,在涉未成年人案件办理、法治教育、心理疏导、困境儿童帮扶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工作,以专业与坚守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法治晴空。
面对困境女童监护缺失、法律意识薄弱等难题,“检察官妈妈”志愿服务团队大胆创新,开设了“护蕾小课堂”,将服务范围从村拓展到全县9所中小学,惠及3000余名师生。
拜城县检察院党组副书记、常务副检察长季红莉,是现任“检察官妈妈”志愿服务团队的负责人。她告诉记者,最初,“检察官妈妈”主要是为孩子们提供物资支持、家庭教育和亲情陪伴,如今帮扶已经从单一的物质救助逐步演变为“法情相伴”的综合关爱。
2019年5月,季红莉召集一批业务突出、热心公益的青年干警,成立“法的种子”志愿服务队。“‘法的种子’的寓意是‘播种法律’。”季红莉说,“检察官是法律的播种者,要把法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中,让其生根发芽,让孩子们从小就知法、懂法、守法,远离违法犯罪,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,勇敢地同违法犯罪作斗争。”
截至目前,“法的种子”志愿服务队以“检察官妈妈”身份走进全县多所中小学校,开展活动100余场次。
品学兼优的未成年人小凯因父母离异迷失自我,参与摩托车盗窃。考虑到他系初犯、从犯且真诚悔罪,检察院依法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。“检察官妈妈”还为他量身制定帮教计划。小凯接受法治教育,学习维修技能。2023年拜城洪水期间,小凯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,帮助转移受灾群众。“那是我第一次感觉自己的存在有价值!”小凯激动地说。
记者了解到,2024年,在拜城县委社会工作部的积极推动下,“检察官妈妈”志愿服务团队联动县教科局、妇联等9个部门,建立信息共享平台,成功打造“15分钟女童关爱服务圈”,让每个需要帮助的孩子都能在触手可及的距离找到温暖。
孩子们的变化,墩艾日克村小学校长刘露看在眼里。她说,检察机关在学校开展帮扶,并以保护隐私、远离毒品、防范校园欺凌等为主题进行普法宣传,让学生们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,既能远离违法犯罪,也懂得用法律维权,更敢同违法犯罪作斗争。
爱与法治的种子,终在孩子们心里开花。